女报关注 | “街嫂一杯茶”化解邻里“千千结”
编辑:admin 日期:2024-12-06 14:20:15 / 人气:
下午3点,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沈家大院茶馆里,一场“微调解”正悄然进行。“淮北人好面子,总认为打官司上法庭是不光彩的事,但性子又直,遇事非要辩出个理来。”镇妇联主席王颖说,本地人遇到矛盾纠纷,习惯于去茶馆评理。茶馆中自有处事公道、有声望的“茶人”站出来给人评理、说和。时间长了,茶馆不仅成为群众聚集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,更是人们评论是非、化解邻里矛盾的舆论场。
“几乎没有面红耳赤,更不会有肢体冲突,喝着茶、说着理,矛盾就调停了。在俺们临涣,缘起于‘茶馆评理’的‘一杯茶’七步调解法,是矛盾纠纷调解的‘法宝’。”在临涣镇,王颖是家事纠纷领域说事拉理的行家,经她调解的家庭矛盾不胜枚举。
近年来,在市、县妇联指导下,在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,组织镇、村妇联和女“茶人”开辟“街嫂茶室”新阵地,“群众家里有了大事小情,都习惯来找俺们。”王颖说。
“说着喝着茶一碗,双方怒气得消完;说着喝着茶两碗,事情来龙去脉全说完;说着喝着茶三碗,是是非非摆面前……”“微调解”结束,戏台上,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传承人周素芬自编自唱的《温馨调解大碗茶》余音绕梁。
周素芬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,这段唱词中王主任的原型,就是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发起人王士宏,曾在基层调解岗位上工作30多年,是普法、调解的一把好手。
“一开始,我们抓住茶馆聚人气、兼具调解和事的功能,聚焦群众关注的土地、赡养等话题开展普法活动。”王士宏回忆,除了以文艺演出外,他们还根据群众需求,将以往几十分钟讲座式的“漫灌”改为只有8到10分钟的“微宣讲”,浓缩精彩内容,吸引群众注意力。“经常一开讲,大家就搬着凳子围了上来。”
调解的多了,王士宏和“茶人”们集思广益,提炼出了“一杯茶”七步调解法:以茶暖人心、以茶说人生、以茶诉纠纷、以茶找支点、以茶拆面子、以茶置梯子、以茶达协议。
“这‘七杯茶’生动展现了‘茶馆说理’的特色,俺写进唱词里演绎出来,代入感很强。群众爱听爱看,潜移默化就接受了唱段里的人情和法理。”周素芬说,如今,这段坠子戏已经是茶馆里的招牌节目。
除了《温馨调解大碗茶》,周素芬还有一段经典唱段《妇女维权“八字工作法”》:“简板一敲大鼓响,各位同志听我讲。自古家和万事兴,离不开妇女这群兵……”
周素芬告诉记者,这是应淮北市妇联的邀请,专门为“街嫂茶室”创作的。2019年,在县妇联指导下,镇妇联在临涣老街的“怡心茶楼”成立了第一个“街嫂茶室”婚调工作室。
怡心茶楼老板娘“阿庆嫂”张秀侠、市妇联执委“小暖阳”杨延、市最美调解员黄颖、临涣村妇联主席李书娟、镇司法所工作人员“春妹子”李婉春等各有擅长、特别善于沟通和共情的五位“街嫂”,成为工作室的“创始人”。
五年来,四级妇联持续发力吸纳女性力量,2022年在“沈家大院”开设第二个“街嫂茶室”,并将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与妇女议事、妇女维权、困难关爱、移风易俗等工作相结合,依靠妇女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镇,矛盾不上交”。
据介绍,截至目前,临涣的“街嫂茶室”已有“街嫂”19位,巾帼志愿者30多位,调解家事纠纷300余件,议事协商60余次。
干了30年农资生意的“街嫂”李兆梅,是远近闻名的“红娘”,至今已促成300多对青年喜结连理。“我把新事新办、反对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的内容融入说媒。渐渐地,越来越多家庭理解了‘彩礼少一点、婚事简单一点,幸福更多一点’的道理。”端着茶碗的李兆梅口若悬河。
“几年来,她们各展所长,已经成为妇女群众婚姻家庭稳定的‘守护员’、妇情民意收集的‘信息员’和引领妇女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‘她力量’。”淮北市妇联主席李广莉信心十足,“如今的安徽,南有桐城‘六尺巷’,北有濉溪‘一杯茶’。”
傍晚,夕阳为临涣老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。茶馆里,穿梭续水的铜壶放缓了节奏,坠子戏余韵悠长,喝完最后一口香甜的棒棒茶,茶客准备归家。不远处的高楼院落人家,已然灯火璀璨。
上一篇:爆卖310万杯的奈雪“不加糖鲜果茶”再添新品——莓莓莓美颜杯!下一篇: 返回列表
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
推荐内容 Recommended
- 小罐茶以全新思维传播茶文化08-26
- 塞上江南 浙茶飘香-浙江新闻-浙江在线08-25
- 茶叶该不该成为“奢侈品”?08-18
- 【用科学击碎流言】金鱼能检测茶叶农残超标?08-17
- 网红“ X 茶” logo 为何与长场雄的画作长得如此相似?08-12
- 酷暑难当 送上一杯伏茶最贴心08-10